公告

👇公众号👇--------👇 微信 👇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

Skip to content

技术文章

各种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方法,包括各种技术文章、教程、实践案例等内容

AI Code 在团队开发工作流的融合思考

https://mp.weixin.qq.com/s/FmTFYfMVPTKH-pqmwG1Avg

  1. AI Code 能力的应用范围从辅助编码扩展到辅助整个软件生命周期。 -- AI Code 不再局限于辅助编码,而是扩展到包括建模、测试和文档等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开发者的工作效率和代码质量。
  2. AI Code 能力与低代码开发模式相结合,可以提升内容生产和功能交付的效率。 -- AI Code 可以与低代码平台相结合,通过自动化和简化开发过程,提高开发效率和降低开发门槛,加快内容生产和功能交付的速度。
  3. AI Code 能力正逐步从个人的开发工作流向团队开发工作流渗透,成为企业 IT 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 -- AI Code 能力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开发工具,而是逐步融入到团队开发工作流中,成为企业 IT 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团队协作和知识共享提供支持,提升团队整体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大型语言模型(LLM)免费学习课程

Github

通过 LLMOps 的最佳实践,从数据收集到部署,教授我们如何构建一个生产级别的 LLM 和基于 LLM 的检索增强生成(RAG)系统。 课程主要有 11 节,涵盖系统设计、数据工程、特征管道、训练管道和推理管道等方面。 并从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收集和存储数据、准备数据以提供 LLM 微调和 RAG、以及如何部署和监控 LLM 和 RAG 系统等。 同时,实践涉及到的代码,全部可在 GitHub 仓库上找到。最近准备学习构建 LLM 和 RAG 系统的同学,不妨看下。

Claude 中文文档-提示工程教程

https://docs.anthropic.com/zh-CN/docs/prompt-engineering

提示工程是一门专注于通过迭代和测试来优化模型性能的经验科学。它不仅仅是编写提示,更多的是开发一套强大的评估体系,并根据这些评估进行不断的测试和迭代。为了确保最佳的提示性能,建议采用一种原则性的、测试驱动的开发方法。这包括定义任务和成功标准、开发测试用例、设计初步提示、测试提示、改进提示,最终发布完善的提示。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一些技术如提供清晰的指示和上下文、使用示例、给模型一个角色、使用XML标签、链式提示、让模型思考、预填模型的响应、控制输出格式等,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性能。此外,辅助元提示和Anthropic 提供的其他资源如Anthropic Cookbook、提示工程互动教程、提示库和客户端SDK,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示例,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模型。

互联网搜索技巧

https://gwern.net/search

在互联网上进行有效搜索需要掌握一系列高级技巧和策略。首先,了解布尔查询和谷歌搜索运算符是基础,这些包括使用双引号进行精确匹配、减号进行排除和site:来限定搜索范围。快捷键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搜索效率,使我们能够快速启动搜索。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是一个强大的学术资源搜索工具,通过利用其警报功能和检查“软墙”链接,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找到全文资源。此外,深入搜索和调整搜索策略,如调整标题搜索和使用元数据,也是获取所需信息的关键。处理特殊情况和困难案例,如反向引用和异常点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隐藏的资源。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通过专注于site:archive.org的搜索,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找到IA中的内容。书籍和论文的搜索需要特定的技巧,如使用URL搜索和检查书籍出版信息。期刊和会议论文的搜索可能特别复杂,但通过查找期刊问题列表并手动查找论文,我们可以找到这些论文。硕士和博士论文的搜索可能特别具有挑战性,但通过ProQuest等数据库和大学图书馆的互借服务,我们可以获取这些资源。反向图片搜索和处理图像限制也是重要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与特定图像相关的信息。耐心等待和使用日历提醒是处理付费墙的有效方法。特定领域的搜索技巧,如Twitter、美国联邦法院文件、慈善财务、教育研究、Wellcome Library、杂志和报纸的搜索,需要特定的方法和工具。搜索结果的后处理,如确保资源的长期访问和存储,以及添加元数据以提高文件的可搜索性,是获取信息后的必备步骤。高级搜索工具如存档机器人、Google自定义搜索引擎和剪贴服务可以提高我们的搜索效率。网页和书籍的搜索策略,如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和时间限制,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找到所需的资源。书籍的数字化和物理获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通过购买、扫描或使用在线资源,我们可以获取这些书籍。

工具资源

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包括各种技术工具、软件、插件等方面的内容,各种技术资源、免费课程、学习资料

Profile Readme Generator

GitHub

一个可让你快速、简单地创建个性化 GitHub 个人资料 README 文件的开源工具。 提供了可视化操作界面,里面含有丰富的元素轻松添加使用,还有内置了三个主题模板,助你快速地创建美观的 GitHub 个人资料页。

cloudflare-saas-stack

github

GitHub 上一套基于 Cloudflare 的全栈 SaaS 开发模板。利用该模板,可以快速在 Cloudflare 上构建并部署全栈应用,包括数据库、认证、样式、存储等功能。

案例:轻松打造属于自己的 “第二大脑”!

通过这个工具,你可以轻松地将所有内容导入到自己的 SuperMemory 中,然后通过 AI 快速查找和回顾已收藏的内容。 此外,它还提供了一个浏览器插件,帮助你轻松导入推文或保存网页内容。 安装完插件后,在网页的右下角会出现的「Add to memory」图标,点击即可将内容添加到 SuperMemory 中。

通往 AGI 之路

https://waytoagi.feishu.cn/wiki/QPe5w5g7UisbEkkow8XcDmOpn8e

欢迎来到《通往 AGI 之路》的知识空间页面!这里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易于理解的学习路径,帮助您了解 AI 的从概念到应用等各方面知识,更重要的是希望引发您思考:“我可以用 AI 做什么,帮助自己更强大” ​​​

一千小时

https://1000h.org/

配套项目“最常见的美国习语”,GPT 生成的1355组习语及语音。

“用你的注意力填满一千小时就能练成任何你所需要的技能……”

“用你的注意力” 的意思是说,你只能靠自己,谁都一样,只要是真正有用的能力,到最后只能通过自学。往时间里倾注的是谁的注意力,那长出来的能力就只能是谁的 —— 所以,在学习这件事儿上,别人永远使不上劲,哪怕是为了你甚至不惜付出性命的父母。

“1000 小时” 看起来并不多,也的确不多。但,它有密度要求。每天 1 小时需要大约 3 年才能凑足 1000 小时;而每天 3 小时只需要 1 年就能攒足…… 首先,后者的效果比前者高出不知道多少倍,其次,前者实际上更难做到更难坚持。所以,做不到每天至少 3 小时,还不如不做。

“就能” 的意思是说没有例外。“用你的注意力填满 1000 小时” 是 “练成任何你所需要的技能” 的充分必要条件。若是充分必要条件被满足的话,结果就只能如实发生。

“练成”,不是从书本上 “知道” 或者在哪里 “学到”,不是考试 “及格” 或者 “优秀”,甚至不只是 “做好”,而是 “精通” —— 从来少有人做到。

“你所需要的技能” —— 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你就学不好练不会。在这一点上,你非常有经验。就算真正需要,你自己却看不出来,或者暂时感受不到,那么,你还是学不好练不会,起码暂时学不好练不会。你更有经验的是,虽然人生最需要的技能其实并没有多少,但几乎都一样,你在认同的确需要它的同时却从来没有把它做好过,更别说精通了…… 当然,绝大多数人和你一样,就那么凑合着活了一辈子。

“任何” 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选择英语作为健脑的示范训练标的,但是,你其实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掌握任何你所需要的技能。

我在看

中国人每周工作时间越来越长

https://mp.weixin.qq.com/s/Oeq-sJfqRGo5YLkhpVa1Aw

中国劳动者的周平均工作时间在2023年达到了49小时的历史新高,这一趋势在2024年继续攀升,引发了社会对“996工作制”和“狼性加班文化”的广泛关注。 尽管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但实际执行中加班现象普遍,尤其是在企业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 中国的工作时长在全球范围内位列前茅,与不丹、阿联酋等国并列,显示出经济快速发展与劳动时间增长之间的关联。 亚洲其他国家同样经历了工作时长的增加,尽管东亚三国略有下降。工作时长的增加并不总是伴随薪资的显著提升,加班增多的人群往往是涨薪的主力,而减少加班的人群则面临减薪风险。 企业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宏观经济波动促使个人接受加班以保住工作。灵活就业群体,如外卖员和快递员,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增加收入,应对生活成本的压力。 尽管官方多次强调加班的违法性,降低工作时长的强制措施执行难度大。 历史上,中国曾缩短工时,但目前进一步缩短工时面临经济压力和企业承受能力的限制。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已开始采取措施设定加班上限,以应对过度工作的问题。

过去买房子有多疯狂,未来的养老的这个需求就有多夸张

地产市场的价值已经深入到地方财政之中。当前地产市场的疲软直接牵引到地方财政,而地方财政的收缩是近两年最大的变化。地产市场的疲软与地方财政的困境相互影响,形成了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

中国人口结构的两大变化趋势:老龄化和少子化。2021年标志着中国人口趋势的一个重大拐点,房户比的供大于求预示着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将减少。同时,随着80后、90后逐渐步入老龄化,劳动力市场也将面临重大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指出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此外,教育体制改革成为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包括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资源整合,以及职业教育的放开,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

人口流动的趋势,指出未来中国将出现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和成渝两地集中的现象,而其他地区可能面临人口收缩和老龄化程度提高的双重压力。

结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将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的深刻影响。老龄化和少子化将导致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减少,同时劳动力市场的老化也将对经济发展构成挑战。教育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将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

建议:

  1.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以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新需求。
  2. 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应对少子化带来的挑战。
  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以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4. 关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原文

茅台是中国杠杆型经济增长繁荣的标志。本质上就是基建、地产所带来的快速城镇化,正好是城镇居民财富快速积累、资产快速扩张的一个时代,比较代表性的这个指标就是茅台。这次地产是一个大方向,不要用小周期的思路去理解它。地产的价值已经作用到了地方财政。地方财政的收缩是今年和过去两年最大的边际不同。所以地产疲软会牵引到地方财政。而地方财政今年的这个格局已经很清晰告诉整个市场:我撑不下去,我要改至少按照原有的模式做不了。

地产为什么这一次发生变化?核心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口在2021年出现了一个趋势的大拐点。房户比 = 中国城镇居民的总住宅套数 / 中国城镇居民总的这个家庭数。2021年发现发生拐点性的变化,最保守的结论供大于求。暗含一个有趣的逻辑,关于中国的人口问题。

房价上涨,直接原因是供求,80后90后要买房,但是越往后都是独生子,中国的人口高峰期80后是一个高峰,尤其87年出生的人口,当时每一年出生的人口是2,000多万。90后的出生人口平均好像1,500多万,然后90-95出生人口还多一点每一年大概1,800多万。越往后出生人口越少,现在大家都能数得到看得到,每一年出生900多万,连1,000万都不到。也就是说未来买房子的人就是少。整个故事就非常简单,过去baby boom(8090后)是当打之年,喜欢工作和买房,所以就能撬动城镇化工业化,满足他们的需求,财富就源源不断的创造,未来这批人就得老化。

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判断

  1. 纵向 人口的老龄化少子化,纵向速度会非常快
  2. 横向 人口分布的两极化。年轻人向往高能级城市集中,而老人小孩则留在农村、欠发达地区。

国际标准 老龄化社会是 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7/14/20% 无/轻度/中度/重度,中国现在是属于中度老龄化社会,中国65岁老年人占比15.4%,个数据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快速恶化。过去买房子有多快,未来老龄化的速度就有多快。核心就是都是一波人,过去买房子是这个baby boom,未来老化的速度也是这个baby boom。2051年中国的退休人口会达到历史高峰,大概有6亿左右,老年人口的抚养比是现在的四倍。

少子化的速度表现为:

  1. 中国幼儿园的高峰期是2022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从去年到现在大家感受到幼儿园在关停合并潮
  2. 小学人口的高峰期是2024年包括2025年的上半年,取决于幼儿园到小学有个上学的这个周岁的算法,7月之前算8周岁就可以上学。可能从明年开始,小学就会关停合并潮。
  3. 中学的入学人口高峰期至2030年

总的劳动力人口规模还大,但是劳动力不年轻,至少当下以及未来10年,现在的平均劳动力年龄是40岁。劳动力年龄结构怎么看?在未来的10-20年之间,约等于80后的平均年龄。

两极化:

  1. 未来小部分地区上海深圳化,大部分地区东北化。什么叫东北化?就是老人留在东北,年轻人都往外地跑。所以东北会呈现出一个格局:总人口收缩,老龄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这就是未来中国大部分地区。从2000年到现在是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速度非常快的20年,长三角和珠三角整个城市群人口扩张比全国其他地区的总人口扩张得更快。以前人口是增长,现在人越来越少了后面就会出现抢人的情况。未来中国整个人口流向的格局应该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再加上成渝两地,会持续的吸纳人口。23年单年人口净流入的只有一线和新一线。省内流向则是省会和计划单列市是正增长,其他是负增长。
  2. 从农村到乡镇再到县市级,逐步的消亡。老龄人口农村的占比会迅速拉大,城市的老龄人口会下降。核心结论是因为年轻人往城市尤其一线核心一线去跑。人口表达的就是增长,没有人我很难想象有增长。就财政来说,未来不是多和少的问题,而是零和一的问题,进入到一个存量博弈的过程

未来可能出现的政策: 年轻人的教育程度、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对工作期待和要求会越来越高,如何平衡?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一拆为二。

  1. 小学幼儿园初中甚至高中,我们大胆一个猜想就是并购兼并重组。谁让上学的这个小年轻数量下滑得这么快呢。
  2. 放开职业教育,未来工业化和城镇化不会这么快了,不可能像过去提供这么多的劳动就业岗位,需要均衡就业。像这种技工、蓝领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工作,而且现在工资收入也不差。
  3. 人多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政府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企业家也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吸引企业落地,导致对生产环节的依赖过重。这种模式虽然短期内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可能损害国家整体的生产效率。由于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一些低效率地区的企业通过转移支付获得税收优惠,导致产业转移和国家生产效率的整体下降。

2014年的财政改革和金融改革,金融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财政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地方政府行为的扭曲。

地方政府和企业家都需要改变传统的规模扩张行为模式,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路径。同时,提出了地方政府应通过消费税改革开辟新的收入来源,促进市场培育和社会保障建设。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趋势,指出中国在帮助全球再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快自身的产业升级,避免重蹈日本去工业化的覆辙。

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和企业家的发展理念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改革税收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建议:

  1. 推动地方政府从生产环节税收依赖向消费税转型,减少对规模扩张的激励。
  2. 加强市场培育和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促进内需扩大。
  3. 鼓励企业家转变发展观念,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和效益提升,避免过度内卷。
  4.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积极参与全球再工业化进程,同时确保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原文

地方政府的规模锦标赛是很多问题的来源。 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在企业所得税个税上都是尽可能给你返还的,必须在当地落地生产,因为从生产的这个采购第一天开始地方政府就收上税了,因为增值税还有很大一部分在地方,五五开,而增值税的量又特别大,其他所有的税种合起来都不如增值税大。因此地方政府有非常强的冲动进行规模扩张,而且他不管企业赚不赚钱,到后来中国就变成了30多个省有20多个把汽车当支柱行业,非常荒唐。

房地产就更不用说了,但房地产至少事关民生。汽车则没有必要,中国3-4个省把汽车当支柱行业就足够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不对。他的收入的来源主要是你在我这生产,每一个环节我都可以收钱。

就整个国家的地理上来说,生产的这个效率是越来越低。为什么?因为很多中西部低效率的地方拿着东部省市的转移支付来给企业免税,挖着东部省市的墙角。然后在自己这个低效率的地方来生产,就把那边的产业挪过来了,事实上是整个国家的效率越来越低。

14年财政改革和金融改革,最后只进行了金融改革。1415年加杠杆1617年房地产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事实上是金融失控了。未来一段时间是财政主导的资源配置,地方政府就别想着增值税了,有钱的多干,没钱的别干,如果始终在乎总量的增数的话,那么一定还会有人钻到新的自由化的空子,然后把问题又走向一个大家都赚钱,但是国家产业升级在倒退的困境。

同时给地方政府开一个新的收入来源,消费税。主要是要扭转地方政府行为。

消费税意味着应该更好得培育市场,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帮老百姓搞好社会保障。把老百姓保障做好了,就舍得把钱花出来,老百姓不是没钱,只是没信心。比如演唱会,这么贵的演唱会门票都是抢的,但是有些地方政府还不停地取消演唱会,因为怕出事。自己的社会自理能力不行,导致能带动经济的一些文娱活动都办不了,那是你自己不行。所以以后你要更加开放你的营商环境。企业所得税别老想着把这些东西给地税返还,要的就是把本土企业辅助起来。深创投、深圳政府做的更好,把自己变成一个头行,地方政府没有必要非要拘泥于生产,去给大学和企业,产学研这些东西去做好补贴。参考合肥模式。整个角色要转变,生产端在最源头,从最开始的创投,产学研投入,用股权去获得资产,做大资产端。最终端收消费税。 地方政府角色转变了以后,经济和产业才能以更高质量的方式去发展,产业才能升级。如果永远有一群为了规模,不顾任何质量,不顾任何效益的地方政府在。那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是永远不可能升级的

政府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企业家也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制造业不赚钱不仅仅是政府的原因,也有市场本身的原因。60后70后的一代企业家他们的典型的行为模式就是规模扩张。他更关注规模扩张,而不是更关注赚钱,更关注这个利润率。比如:有一种这个仪器,市场上卖8万。它的边际成本是3k,那整条产业链都吃的很饱,大家都很开心。欧洲养活了一大堆中产阶级。等到了中国突破了这个技术:小老板把他定价在了3k,你问他为什么你不定6万?他说我成本是2k,他的观念就是这样,他要的就是规模。因为中国过去用三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的工业化进程,形成了一套快就是对的,规模就是对的价值观。

所以被国际上叫做价值粉碎机。中国搞出来的东西,明明可以垄断定价,最起码可以寡头定价,但你就不定,你心里想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全世界的市场都是我的。你这样想,所有人都会很生气,所以中国在世界上得罪人也有企业家行为模式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就是说规模扩张这件事情一定要停下来,不是只有政府要停下来,企业家也要停下来。

但是现在好的是也有个别的企业家,就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扫地机器人公司,他卖到了这个美国 进了Best Buy。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三星是在韩国崛起的过程中如何在美国市场上成为高端产品的。它就是先打入Best Buy。然后在这个市场里逐渐高端化,比美国本土品牌还要高端。三星在国外卖的挺贵的。所以打入Best Buy一般是第一步,打入 Best Buy,扫地机器人公司定价非常高。它的国内的供应商就跟他说:我可以给你把这功能取消,我还去再便宜点。他说没必要,你都给我放进来,而且我还给你留20%利润。所以就说你去占别人的市场但你要让别人市场剩下的人也能吃得上饭。

现在大陆的很多高端人才跑到香港、新加坡去内卷,跟人家说:“我可以996,7天24小时待命。”香港普通人会喜欢你吗?新加坡普通人会喜欢你吗?没有必要。内卷是让所有人都不高兴,你最后自己也不高兴的一件事情。你的行为模式要变。其实躺平一代也有躺平一代的好处,因为躺平一代他就不喜欢卷。但你不能指望6060后70后去改变他的观念,因为他的成功就是来自于此。那当然他的失败也会来自于此。可能要靠80后90后00后不卷的那一些人,慢慢的中国才能改变观念。所以这个历史垃圾时段你逃不过

中国的工业体系完整使得我们能接棒亚洲四小龙,把轻工业都接到国内来。为什么?因为我们重工业体系完整,最后在国内生产的综合成本就低。但是到了今天中国的工业体系完整使得国内的制造业都不赚钱。为什么?因为你生产出来了一个产品,6个月之后你的竞争品就出现了,当你把这个产业链组织起来了以后,这个产业链就可以供下一家终端产品了,所以你只有6个月的生命周期是可能能赚钱的。所以现在谁还能赚钱呢?卖铲子的人还能赚钱。也就是说你这6个月最重要的是让消费者看到你的东西,所以这是什么?流量。所以大家看那些互联网平台公司他还是能赚钱,他的利润还是能维持一个比较高的。制造业都不赚钱,哪怕这6个月也不怎么赚钱,你赚的每一分剩余价值都被铲子拿走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此大家在出海。其实我觉得制造业出海这个词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去说的,这个词还可以说的更大一点,中国现在在帮全球再工业化。尤其是发达国家,我最近听一些这个Podcast就讲中国的企业家跑到美国去训练走线的墨西哥人 996,特别成功。他们介绍经验说:他们都走线了,他不就是来赚钱的吗? 所以就可以当牛马了。两边都很高兴,因为赚钱。美国的经商环境比较好,只要不触碰利益集团利益,国家的强权也不够大,所以没有太多关门打狗的事情。而且市场也大,对小创新特别是消费电子的创新很买账。中国如果在这个帮其他国家再工业化的过程中不尽快产业升级,结果就只能和日本一样。

以前就是日本帮亚洲帮中国工业化,但是日本后来五大机电公司同时衰落。日本自己的去工业化,导致了在美国90年代的康波周期往上拉的时候分不到羹了。 所以中国现在国内的工业化的这个过程还得继续,虽然制造业赚不上钱,但是日本当年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国内产业升级的速度一定要够快,从而帮别的国家再工业化不会掏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