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公众号👇--------👇 微信 👇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

Skip to content

投资反思:从“第一层思维”到“第二层思维”的跨越

霍华德·马克斯《投资最重要的事》

第一层思维

因为我不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所以我选择卖出。这是一种简单、线性的决策路径,非常直接。

作为一名锂电行业分析师,我却未能在本轮行情中坚定持有一只锂电股,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以宁德时代为例,我曾在股价 150 元时买入少量仓位,但很快就在 160 元时卖出。然而,其股价后续上涨至 320 元,让我错失了丰厚的利润。

当时我的决策逻辑,即霍华德·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定义的“第一层思维”,是基于对行业基本面的担忧:

  • 产能过剩风险:我判断锂电行业虽然增长迅速,但产能扩张的速度可能更快。

  • 下游利润挤压:下游整车厂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敏感度高,导致产业链的利润最终大多用于资本开支(盖新工厂),而难以作为股息分配到股东手中。

  • 宏观不确定性:当时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变动为市场带来了显著的外部风险。

这种思维方式非常直接:因为我不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所以我选择卖出。这是一种简单、线性的决策路径。

第二层思维(想要战胜市场,必须具备“第二层思维”)

在看到表层逻辑后,能进行更深、更复杂的思考。

其核心在于:比如,“虽然我不看好这个行业,但市场是否已经过度反应?当所有人都在恐慌中抛售时,是否反而创造了买入的机会?”

案例

我在药明康德这只股票上的操作,则是一次“第二层思维”的成功实践。自 2023 年以来,CDMO 行业面临两大挑战:

  • 后疫情时代产能过剩:疫情高发期过后,大量为特效药准备的产能面临闲置问题。
  • 一级市场融资遇冷:创新药企的研发支出受到一级市场融资环境恶化的直接影响。

在这些普遍的悲观情绪下,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算术思考。当时药明康德的市净率(PB)仅为 4 倍。我问自己:如果给我四倍于其账面价值的资金,我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才能创造一个与它规模和行业地位相当的公司?

思考后的答案是“绝无可能”。基于这个认知,我认为其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于是选择在成本 49 至 57 元的区间内买入。如今,它的股价已经达到 104 元。

如何训练“第二层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刻意练习并掌握“第二层思维”呢?霍华德的建议是:多问自己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以我们最近常听到的一个观点为例:“国家需要一轮牛市来支持科技企业。”

运用第一层思维的人可能会直接接受并跟进买入。

但第二层思维会引导我们提出一连串的疑问:

  • 我的角色是什么? 我来股市的目的是什么?是来“支持科技企业”的吗?
  • 这个逻辑链条如何运作? 有专家解释,其路径是:产业基金投资科技公司 → 科技公司股价上涨 → 被纳入宽基指数 → 指数基金被动增持 → 股价继续上涨 → 产业基金高位退出,再用利润支持其他新兴产业。
  • 这个逻辑与我何干? 这个逻辑链条或许能够跑通。但在这个链条里,科技公司获得了融资,产业基金实现了合理退出。那么,我作为普通投资者的位置在哪里?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我们能更清晰地看清自己在整个资本游戏中的定位。

结果:在牌局中认清自己的位置

如果我们只想分享科技公司发展的红利,挣一点小钱,那么最好的入场时机应该是牛市的“上半场”。在一场牛市中,如果你预期只能赚取 50%的收益,那么上半场的风险要远远小于下半场。

有些朋友可能会因为错过了上半场,而急于把握下半场;或者已经赚了 50%,却渴望获得 90%甚至 100%的收益。对此,我只想引用一句投资界的老话:

“每一场牌局都有一只待宰的羔羊。如果你打了半小时还没看出来谁是那只羊,那么你就是那只羊。”

投资的核心,首先是认清自己。